江米的营养价值及功效 江米的营养价值及功效与作用88

  糯米的功效与作用

  现在的米的种类很多,粳米、糙米、黑米、薏米等等,不一而足。各种米的功效也各不相同,粳米最滋补,糙米助消化,不过说到排毒养颜,最佳的还糯米。

  糯米又叫江米,因其香糯黏滑,常被用以制成风味小吃,深受大家喜爱。糯米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2、多量淀粉等营养成分。

  另外,糯米可起到补中益气、养胃健脾、固表止汗、止泻、安胎、解毒疗疮等功效、可用于虚寒性胃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消渴多尿、气虚自汗、痘疹痈疖病等作用。

  但糯米不易消化,因此应控制进食的量,老人、小孩、脾胃虚弱者尤应注意。

  一、糯米健脾养胃

  糯米在南方被称为“糯米”,在北方则被称为“江米”,是制造粘性小吃,如粽、八宝粥、各式甜品的主要原料,糯米也是酿造醪糟的主要原料,因其香糯,常被用以制成风味小吃,深受大家喜爱。

  糯米是一种温和的滋补品,有补虚、补血、健脾暖胃、止汗等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反胃、食欲减少、泄泻和气虚引起的汗虚、气短无力、妊娠腹坠胀等症。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糯米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及淀粉等,为温补强壮品。

  二、糯米分为圆、长两种,不宜一次性食用过多

  糯米分为圆糯米和长糯米两种,长糯米即是籼糯,米粒细长,颜色呈粉白、不透明状,黏性强。另有一种圆糯米,属粳糯,形状圆短,白色不透明,口感甜腻,黏度稍逊于长糯米。适合做粽子、酒酿、汤圆、米饭等等。糯米食品宜加热后食用,老人、小孩或病人应当慎用。糯米年糕无论甜咸,其碳水化合物和钠的含量都很高.

  三、糯米食品预防消化不良进食方法有讲究

  其实,糯米食品如糯米饭、糯米粥,都是相当容易消化的食品,养胃健脾的食品。所以中医认为糯米能够补虚、止泻。但是为什么大多数人都认为糯米食品难以消化呢?据研究认为,这是因为糯米中的淀粉支链在加热以后及冷却以后的形态不同,糯米食品冷了以后,淀粉分子会增大,导致难以消化。(本文转自品略图书馆http://www.pinlue.com/,转载请注明)

  糯米的功效和作用?

  你好朋友

  糯米的功效与作用

  现在的米的种类很多,粳米、糙米、黑米、薏米等等,不一而足。各种米的功效也各不相同,粳米最滋补,糙米助消化,不过说到排毒养颜,最佳的还糯米。

  糯米又叫江米,因其香糯黏滑,常被用以制成风味小吃,深受大家喜爱。糯米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2、多量淀粉等营养成分。

  另外,糯米可起到补中益气、养胃健脾、固表止汗、止泻、安胎、解毒疗疮等功效、可用于虚寒性胃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消渴多尿、气虚自汗、痘疹痈疖病等作用。

  糯米功效与禁忌

  您好糯米功效:糯米又叫江米,因其香糯黏滑,常被用以制成风味小吃,深受大家喜爱。糯米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2、多量淀粉等营养成分。另外,糯米可起到补中益气、养胃健脾、固表止汗、止泻、安胎、解毒疗疮等功效、可用于虚寒性胃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消渴多尿、气虚自汗、痘疹痈疖病等作用。但糯米不易消化,因此应控制进食的量,老人、小孩、脾胃虚弱者尤应注意。

  糯米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糯米的功效与作用:

  1、补钙:糯米含有大量的钙质,经常食用能有效缓解骨质疏松症和坚固牙齿,适合需要补骨健齿的人食用。

  2、补肾:糯米富含钙、镁和磷等多种矿物质微量元素,是一种温补壮强的食物,能益气补肾。

  3、预防乏力:糯米富含人体所需多种营养元素,而且性质温和,能很好的滋补身体从而预防身体乏力症状的出现。

  4、健脾补血:糯米味甘性温,能健脾养胃和益气补血,对防治脾胃虚寒和食欲不佳等症状有一定疗效。

  5、缓解妊娠期症状:孕妇适当的多吃糯米制品,能有效缓解孕期出现的腹部坠胀的症状。

  食用糯米的禁忌:

  1、糯米的糖、碳水化合物和钠含量都比较高,热量也较高,肥胖者、糖尿病患者、肾脏病患者和血脂症患者等尽量不要吃。

  2、糯米不易被消化,消化功能弱者如儿童、老人和病人是不适合食用的。

  3、糯米属温热类食物,过多食用容易上火,所以发烧、咳嗽和黄疸等病人应当尽量少吃或不吃。

  4、糯米尽量不要与苹果一起吃,容易造成消化不良。

  5、糯米不要与连子一起吃,会影响人体对钙质的吸收。

  6、糯米也不要同鸡肉、鸡翅和鸡胸脯肉等一起吃,容易引起身体不适。

  

  

  扩展资料

  糯米的营养成分:

  糯米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谷物。每100克糯米中含有:

  348千卡能量、78.3克碳水化合物、7.3克蛋白质、1克脂肪、0.8克膳食纤维、137毫克钾、113毫克磷、49毫克镁、26毫克钙、2.3毫克烟酸、1.54毫克锌、1.54毫克锰、1.5毫克钠、1.4毫克铁。

  1.29毫克维生素e、0.25毫克铜、0.11毫克硫胺素、0.04毫克核黄素、18.7微克叶酸和2.71微克硒。

  吃酒米有什么好处

  糯米是一种温和的滋补品,有补虚、补血、健脾暖胃、止汗等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反胃、食欲减少、泄泻和气虚引起的汗虚、气短无力、妊娠腹坠胀等症。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糯米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及淀粉等,为温补强壮品。

  但是糯米极柔黏,难以消化,脾胃虚弱者不宜多食;老人、小孩或病人更宜慎用。

  所以在食用上应该适量,最好不要长期大量食用,只有这样,才能在养身同时保证身体不受伤害!

  糯米的功效与作用

  现在的米的种类很多,粳米、糙米、黑米、薏米等等,不一而足。各种米的功效也各不相同,粳米最滋补,糙米助消化,不过说到排毒养颜,最佳的还糯米。

  糯米又叫江米,因其香糯黏滑,常被用以制成风味小吃,深受大家喜爱。糯米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2、多量淀粉等营养成分。

  另外,糯米可起到补中益气、养胃健脾、固表止汗、止泻、安胎、解毒疗疮等功效、可用于虚寒性胃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消渴多尿、气虚自汗、痘疹痈疖病等作用。

  但糯米不易消化,因此应控制进食的量,老人、小孩、脾胃虚弱者尤应注意。

  糯米营养丰富可健脾养胃

  一、糯米健脾养胃,

  糯米在南方被称为“糯米”,在北方则被称为“江米”,是制造粘性小吃,如粽、八宝粥、各式甜品的主要原料,糯米也是酿造醪糟的主要原料,因其香糯,常被用以制成风味小吃,深受大家喜爱。

  糯米是一种温和的滋补品,有补虚、补血、健脾暖胃、止汗等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反胃、食欲减少、泄泻和气虚引起的汗虚、气短无力、妊娠腹坠胀等症。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糯米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及淀粉等,为温补强壮品。

  二、糯米分为圆、长两种,不宜一次性食用过多

  糯米分为圆糯米和长糯米两种,长糯米即是籼糯,米粒细长,颜色呈粉白、不透明状,黏性强。另有一种圆糯米,属粳糯,形状圆短,白色不透明,口感甜腻,黏度稍逊于长糯米。适合做粽子、酒酿、汤圆、米饭等等。糯米食品宜加热后食用,老人、小孩或病人应当慎用。糯米年糕无论甜咸,其碳水化合物和钠的含量都很高.

  三、糯米食品预防消化不良进食方法有讲究

  其实,糯米食品如糯米饭、糯米粥,都是相当容易消化的食品,养胃健脾的食品。所以中医认为糯米能够补虚、止泻。但是为什么大多数人都认为糯米食品难以消化呢?据研究认为,这是因为糯米中的淀粉支链在加热以后及冷却以后的形态不同,糯米食品冷了以后,淀粉分子会增大,导致难以消化。因此,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给出糯米食品的进食建议:

  1、刚烹调好还热乎的、没有油的糯米食品并不难消化,血糖反应非常之高。这类食品包括糯米饭、糯米粥等,适合消化能力较差的人吃。

  2、元宵比汤圆质地紧密难消化。如果胃不好,煮的时候不宜有硬心,也不必追求清汤,最好能多煮一会儿,软一点再吃。

  3、冷糯米食品,特别是加了大量饱和脂肪的糯米食品相对较难消化。消化能力弱的人在吃汤圆、元宵、糯米鸡、糯米丸子、炒年糕、八宝饭、炸糕等食品时,应当趁热吃,而且应当少吃,细嚼。冷后就不要再吃了。

  4、对于消化能力强的人来说,即便是冷糯米食品,很可能血糖上升速度仍然不低。血糖控制有障碍的人,应当尽量少吃各种粘性主食品,特别是加了大量油脂的粘性食品。

  糯米苹果盏

  原料:

  苹果2个、糯米100g、葡萄干20g、红枣2颗

  做法:

  1、糯米用清水浸泡2个小时,红枣切成小块,和葡萄干一起放入泡好的糯米中拌匀;

  2、苹果洗净在锅中煮6分熟然后挖出果肉;

  3、将糯米放入苹果内入蒸锅蒸熟即可;

  非常好吃的甜品哦,适合排毒减肥的人群,既满足了食欲热量又低。喜欢甜食的可以在里面加入冰糖或白糖也可。糯米营养丰富可健脾养胃

  相关阅读:

  牛骨头汤的功效与作用

  糯米的功效与作用糯米有什

  燕麦的功效与作用

  灰树花的功效与作用

  绿豆的功效与作用吃绿豆的

  茄子皮的功效与作用

  糯米有什么功效

  糯米的功效与作用

  糯米味甘、性温,入脾、胃、肺经;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止虚汗之功效。

  1.滋补佳品

  有补虚、补血、健脾暖胃、止汗等作用。

  2.缓解脾胃虚寒

  适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反胃、食欲减少、泄泻和气虚引起的汗虚、气短无力、妊娠腹坠胀等症。

  3.缓解尿频症状

  糯米有收涩作用,对尿频、自汗有较好的食疗效果。

2020-10-10


上一篇:清宫寿桃丸的功效与作用 清宫寿桃丸的功效与作用是真的吗

下一篇:点舌丸的功效与作用 点舌丸的功效与作用服用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