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角刺的作用与功效,皂角刺禁忌36

  皂角刺的功效与作用

  1.皂角刺用于痈疽肿毒。如脓未成者,常与穿山甲、金银花等同用,方如仙方活命饮;如脓成而正虚不溃者,则与穿山甲、黄芪、当归等配用,方如透脓散。

  2.皂角刺用于麻风,癣疮、重舌。治麻风,单用皂荚刺烧灰为末,大黄煎汤调服,方如二圣散;治癣疮,用皂荚刺米醋浓煎,取液外涂;治小儿重舌,用本品烧灰,加入朴硝、冰片少许,掺于舌下。

  3.皂角刺用于痔疮,肛边痒痛,可与樗皮、枳壳、赤芍同用,方如皂荚刺丸。

  4.皂角刺用于妇女产后缺乳或乳汁不下,常与穿山甲、王不留行、通草等同用。

  皂角刺有什么功效

  建议:首先我觉得你需要了解皂角刺的功效与作用这个问题,皂角刺,又称皂角针,为豆科落叶乔木植物皂荚树的棘刺。本品性味辛,温,功专消肿排脓,中医临床用于痈疽肿毒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一般表现为脓未成者可消,脓已成者可使之速溃。现代抗癌药理研究表明,皂角刺具有抗癌抑癌活性。以上是关于皂角刺的功效与作用这个问题你需要注意的事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药皂角刺的作用

  皂角刺 Spina Gleditsiae (英)Chinese Honeylocust Spine 别名:天丁、皂针、皂荚刺。

  来源:为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的棘刺。

  植物形态:落叶乔木,棘刺圆柱形,常分支。羽状复叶互簇生,小叶6~16,卵形至长卵形,长3~8cm,宽1~2 cm,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细齿。总状花序腋生及顶生,花杂性;花萼4裂;花瓣4,淡黄色7a64e4b893e5b19e31333332626631;雄蕊6~8;子房沿缝线有毛。荚果扁长条状,长12~35cm,宽2~4cm,紫棕色,有时被白色蜡粉。花期5月,果期10月。

  生于路旁、沟旁、宅旁。主产河南、江苏、湖北、广西。

  采制:全年可用刀砍下棘刺或切片晒干。

  性状:完整的棘刺常分枝,有时再分小枝,刺端锐尖,基部扁圆柱状,全长约10cm或更长,基部直径0.8~1.2cm。表面紫棕色或红棕色。体轻,质坚硬,切断面木部黄白色,髓疏松,棕色,无臭,味淡。

  化学成分:含皂荚皂甙B-G(gleditsiasaaponin B-G)、棕榈酸(palmitic acid)、硬酯酸、油酸、亚甾醇、谷甾醇、二十九碳烷(nonacosane)等。

  性味:性温,味辛。

  功能主治:消肿托毒,排脓,杀虫。用于痈疽初起或脓化不溃;外治疥癣麻风。

  可入中药,多在治疗粉刺,麦粒肿,活血软坚散结时使用.

  如不过量服用,副作用甚微.

  祝你健康快乐.

  皂角刺的作用

  【来源】为豆科植物皂荚的棘刺。植物形态详"皂荚"条。

  

  【采集】全年可采,但以9月至翌年3月间为宜。

  

  【药材】完整的棘刺有多数分枝,主刺圆柱形,长5~15厘米,基部粗约8~12毫米,末端尖锐;分枝刺一般长1.5~7厘米,有时再分歧成小刺。表面棕紫色,尖部红棕色,光滑或有细皱纹。质坚硬,难折断。药材多纵切成斜片或薄片,厚在2毫米以下,木质部黄白色,中心为淡灰棕色而疏松的髓部。无臭,味淡。以片薄、纯净,整齐者为佳。

   主产江苏、湖北、河北、山西、河南、山东。此外,广东、广西、四川、安徽、浙江、贵州、陕西、江西、甘肃等地亦产。

  

  【化学成分】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

  

  【炮制】拣去杂质;用水浸泡,润透后切片,晒干。

  

  【性味】辛,温。

  

  ①《纲目》:"辛,温,无毒。"

  

  ②《医林纂要》:"辛咸,温。"

  

  ③《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辛,有小毒。"

  

  【功用主治】搜风,拔毒,消肿,排脓。治痈肿,疮毒,疠风,癣疮,胎衣不下。

  

  ①《本草图经》:"米醋熬嫩刺针作浓煎,以敷疮癣。"

  

  ②杨士瀛:"能引诸药上行,治上焦病。"

  

  ③《本草衍义补遗》:"治痈疽已溃,能引至溃处。"

  

  ④《纲目》:"治痈肿,妒乳,风疠恶疮,胞衣不下,杀虫。"

  

  ⑤《本草崇原》:"去风化痰,败毒攻毒。定小儿惊风发搐,攻痘疮起发,化毒成浆。"

  

  ⑥《四川中药志》:"治风热疮疹,并能通乳。"

  

  ⑦《药材学》:"治扁桃体炎。"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外用:醋煎涂,研末撒或调敷。

  

  【宜忌】《本草经疏):"凡痈疽已溃不宜服,孕妇亦忌之。"

  

  【选方】①治痈疽恶毒,外发内发,欲破未破,在四肢肩背肚腹之外者,则痛极大肿,在胸膈腰胁肚腹肠胃之内者,则痛极大胀:皂荚刺飞尖一两,乳香、没药、当归、川芎、甘草各二钱,白芷、花粉、金银花各五钱。水、酒各二碗,煎一碗半。毒在上,食后服;毒在中半饱服;毒在下空心服。未成可消,已成即溃。(《医鉴初集》)

  

  ②治癌瘭恶疮:皂角刺(烧存性,研)、白及少许,为末,敷之。(《仁斋直指方》)

  

  ③治妇人乳痈:皂角刺(烧存性)一两,蚌粉一钱。和研,每服一钱,温酒下。(《仁斋直指方》)

  

  ④治疮无头者:皂角刺(阴干烧灰),为末,每服三钱,酒调,嚼葵菜子三、五个,前药送下。(《儒门事亲》)

  

  ⑤治痔疾,肛边痒痛不止:皂荚刺二两(烧令烟尽),臭樗皮一两(微炙),防风一两(去芦头),赤芍药一两,枳壳一两(麸炒微黄,去瓤)。上药,捣罗为末,用酽醋一斤,熬一半成膏,次下余药,和丸,如小豆大,每于食前,煎防风汤下二十丸。(《圣惠方》皂荚刺丸)

  

  ⑥治腹内生疮在肠脏:皂角刺不拘多少,好酒一碗,煎至七分,温服。不饮酒者,水煎亦可。(《蔺氏经验方》)

  

  ⑦治大风疠疮,体废肢损,形残貌变者:皂角刺飞尖一斤(微炒,研为极细末),赤链蛇一条(切碎,酒煮,去骨取肉,焙),胡麻仁三两,生半夏二两,真铅粉一两。俱炒燥,研为末,和皂荚刺末,一总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晒干,入净磁瓶内。每早晚各服三钱,白汤下。(《本草汇言》)

  

  ⑧治胎衣不下:皂角刺烧为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妇人良方补遗》)

  

  ⑨治小便淋闭:皂角刺(烧存性)、破故纸等分。为末,无灰酒服。(《圣济总录》)

  

  ⑩治小儿重舌:皂角刺灰,入朴硝或脑子少许,漱口,掺入舌下,涎出自消。(《圣惠方》)

  

  【临床应用】治疗急性扁桃体炎

   皂角刺3钱水煎,早晚2次分服。观察10例,1例无效(并发扁桃体周围脓肿),其余均在2~8日内治愈。大都在服药次日,体温及白细胞即下降至正常,自觉症状及扁桃体红肿减轻。

2020-05-06


上一篇:皮肤病血毒丸的功效,什么症状可以吃血毒丸

下一篇:百木的功效,紫檀木的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