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里的秋季养生智慧:润燥养肺,健康入冬222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你们的中文知识博主。秋风送爽,丹桂飘香,又到了一个金风玉露,诗意盎然的季节。提起秋天,我们不仅会想到丰收的喜悦,更会感受到那份独特的静谧与深沉。然而,秋季作为从阳盛到阴长的过渡时期,也是人体健康面临挑战的关键时刻。中医素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说法,秋季养生更是重中之重,它不仅关乎我们眼前的舒适,更影响着冬季的抗病能力。今天,我将带大家穿越时光,从那些流传千年的古诗词中,汲取秋季养生的智慧,学习如何顺应自然,调养身心,为健康入冬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古人讲究“天人合一”,认为人体的健康与自然界的运行息息相关。秋天的气候特点是“燥”,主气为“燥邪”,最易伤及肺脏。正如《黄帝内经》所言:“秋三月,此谓容平……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这段话道出了秋季养生的总纲,而古诗词,便是这些理论在生活中的生动体现。

一、润燥养肺:秋季养生之核心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唐刘禹锡《秋词》)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秋天,是树叶飘零的季节,也是万物收敛的时刻。干燥是秋季最显著的气候特征,中医认为“肺主气,司呼吸”,肺为娇脏,喜润恶燥。秋燥最易犯肺,导致口干舌燥、咽喉不适、干咳少痰,甚至皮肤干燥、毛发枯萎。因此,秋季养生,首要任务便是“润燥养肺”。

刘禹锡的《秋词》虽然对秋天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但“自古逢秋悲寂寥”也道出了秋季容易使人产生悲伤情绪,这与肺在情志上主悲有关。杜甫的《登高》更是将这种悲凉渲染到极致,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生命流逝的感慨,这种情绪也容易耗伤肺气。所以,我们不仅要物质上润肺,更要精神上调养。

1. 饮食调理:滋阴润肺,生津止渴


古诗词中虽未直接提及具体食材,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的清凉意境,以及“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汉刘彻《秋风辞》)中对自然变化的敏感观察,都暗示了我们饮食应顺应季节,以清润为主。
多食白色食物: 中医讲究“五色入五脏”,白色食物入肺。如百合、银耳、梨、莲子、山药、白萝卜、杏仁等。

“冰肌玉骨,自是清凉无汗”(宋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虽然是描写美人,但这种“清凉”也正是秋季饮食所追求的。


滋阴润燥: 蜂蜜、芝麻、核桃、柿子、甘蔗等,都是秋季滋阴润燥的佳品。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虽然是写春天,但这种对季节转换的感悟,也启发我们根据季节调整饮食。


少辛增酸: 秋季肺气旺盛,要适当收敛。辛味发散,会耗散肺气,加重燥邪;酸味收敛,能起到养肝润肺的作用。

例如,少吃辣椒、葱姜蒜等辛辣之物,多吃葡萄、石榴、山楂、乌梅等酸性水果。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晋陶渊明《饮酒其五》)陶渊明归隐田园,怡然自得,他的饮食也多是田间野味,顺应自然,远离辛辣刺激。



2. 起居与情志:早睡早起,心境平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这句诗描绘了秋日清冷、万物凋零的景象,容易引发人们的伤感情绪。肺在情志上主悲,秋季肃杀之气易令人产生悲观、抑郁情绪,从而耗伤肺气。因此,秋季养生,调畅情志至关重要。
早睡早起: 《黄帝内经》强调“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睡可以顺应阳气渐收的趋势,养阴;早起可以避免秋末的肃杀之气。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孟浩然《春晓》)虽然是写春天,但“不觉晓”的深沉睡眠,提醒我们作息规律的重要性。


保持愉悦: 多晒太阳,进行户外活动,如散步、登高望远,欣赏秋景,都可以缓解悲秋情绪,培养乐观开朗的心态。

“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刘禹锡,正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来对抗秋的萧瑟。我们也可以效仿,多参与一些能让自己心情舒畅的活动。


呼吸吐纳: 练习深呼吸、腹式呼吸,有助于宣肺理气,增强肺功能。

二、调养脾胃:筑牢后天之本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各种谷物瓜果成熟,为脾胃提供了丰富的滋养。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健旺,才能更好地吸收食物中的营养,为身体提供充足的气血。秋季调养脾胃,不仅能增强体质,更能为抵御冬季严寒打下基础。

辛弃疾的词句描绘了丰收的景象,暗示了秋季食物的丰富性。然而,丰富的食物也可能带来脾胃的负担,因此合理膳食,保护脾胃显得尤为重要。

1. 饮食清淡:温补平补



选择温性食物: 粥类(如小米粥、大米粥、百合莲子粥)、面条、南瓜、山药、红薯、玉米等,易于消化吸收,且具有温补脾胃的作用。
避免生冷油腻: 秋季气候转凉,生冷食物易伤脾胃阳气,油腻食物则会加重脾胃负担,影响消化功能。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汉曹操《短歌行》)曹操的诗句表达了借酒消愁,但酒精对脾胃刺激较大,秋季应适量,不可过量。


少食多餐: 减轻脾胃负担,确保消化吸收功能正常运行。

2. 适度运动:促进消化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暝》)

王维的诗描绘了秋日雨后空山幽静、清新宜人的景象,非常适合进行户外活动。适度的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脾胃运化功能。但秋季运动应以“收”为主,不宜大汗淋漓。
散步: 饭后散步,舒缓身心,帮助消化。
太极拳、八段锦: 柔和的运动方式,有助于调和气血,强健筋骨,且不易出汗,符合秋季“收敛”的原则。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唐王维《终南别业》)这种随性而为的境界,正体现了秋季运动应以放松身心、怡情养性为目的。



三、适度“秋冻”与防寒:顺应自然,增强体质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好穿棉。”(民间谚语)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唐元稹《咏廿四气诗寒露九月节》)

这句谚语和诗句都生动地描绘了秋季气温逐渐下降的特点。秋季气温变化无常,昼夜温差大,人体需要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中医主张“春捂秋冻”,即在秋天到来时,不要过早、过快地穿上厚衣服,让身体适度经受些凉意的刺激,以增强对寒冷的抵抗力。但“秋冻”也要适度,尤其要注意重点部位的保暖。

1. “秋冻”的智慧与禁忌



适度: “秋冻”的前提是天气还没有真正寒冷,气温下降幅度不大,身体能够适应。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唐卢纶《塞下曲其三》)这描绘了边塞将士在寒冷天气下作战的场景,提醒我们,当寒意已重,就不能再“冻”了,而是要保暖。


重点保暖: 颈部、背部、腹部和双脚是容易受凉的部位,即使“秋冻”,这些部位也应注意保暖,避免寒邪入侵。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唐白居易《秋雨》)霜降意味着寒意渐浓,此时就不能再追求“冻”了,应及时添衣保暖。


因人而异: 老人、小孩及体质虚弱者,不宜“秋冻”,应及时添衣。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唐孟郊《游子吟》)母亲为游子缝制衣裳,正是对家人健康的关怀,提醒我们关心体弱者的保暖。



2. 早晚防寒,睡前泡脚



添衣勿急: 随身携带一件薄外套,早晚出门或进入空调房时及时穿上,以防着凉。
睡前泡脚: 用热水泡脚,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疲劳,暖身助眠,是秋季养生的好习惯。

四、调养精气神:顺应“收”的原则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秋夕》)

杜牧的诗句,既有秋日山林的美景,也有夜晚清凉、仰望星空的宁静。秋季养生,除了调理身体,更要重视精神的调养。秋天万物成熟,是自然界“收敛”的季节,人的作息和精神活动也应顺应这一趋势。

1. 养精蓄锐,为冬作准备


秋季是收藏的季节,人体的精气神也应趋向于内敛和储藏。过度的耗散会损伤元气,不利于冬季的健康。
减少熬夜: 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得到充分休息和修复。
适当静养: 减少过度兴奋和刺激,保持心情平静,可以练习冥想、品茶、听轻音乐等。

“山居秋暝”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场景,就是一种宁静致远的生活方式。


培养兴趣: 发展一些室内或较为安静的兴趣爱好,如阅读、书法、绘画等,陶冶情操。

2. 沐浴秋光,感受自然


虽然秋风渐凉,但秋日的阳光依然温暖。适度接触阳光,不仅可以补充维生素D,更有助于调节情绪,改善秋季抑郁。
户外散步: 在阳光下漫步,感受秋高气爽,欣赏落叶之美。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唐杜牧《山行》)诗人描绘的秋日山景,正是我们走出户外,融入自然的最好启发。



通过这些古诗词的意境和其中蕴含的哲理,我们不难发现,古人的养生智慧并非高深莫测,而是根植于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和对自身健康的细致关怀。秋季养生,不仅是对身体的呵护,更是对生命的一种敬畏和顺应。让我们在欣赏秋日美景的同时,将这些诗意的养生之道融入日常,润燥养肺,调养脾胃,适度秋冻,收敛心神,以饱满的精神和健康的体魄,迎接即将到来的寒冬。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祝愿各位朋友秋安,身心康泰!我们下期再见!

2025-10-18


上一篇:深度好眠,唤醒活力:黄石健康养生床垫的养生智慧与选购指南

下一篇:解锁津味养生密码:天津人四季调理的健康秘方与食疗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