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什么时候有翻译官544
翻译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其内容有语言、文字、图形、符号的翻译。其中,“翻”是指对交谈的语言转换,“译”是指对单向陈述的语言转换。
《礼记·王制》如是记载:“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北方曰译。”其中寄、象、狄、译都是翻译的工作的别称。后来,佛经译者在译字前加翻,成为“翻译”一词,一直流传至今。那为何不说翻寄、翻象、翻狄呢?那是因为中国古代最大的威胁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而那时的“译”专职从事北方民族语言的翻译工作,因此古人对译的重视程度明显高于寄、象、狄,称其为翻译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翻译官的地位却不甚高,汉代有译官令、九译令,隶属于九卿之一的大鸿胪,汉代郡官曰太守,县官曰令。译官令、九译令的地位也高不到哪里去。为什么叫九译令呢?北方民族众多,交往时有时要经过多次转译才行,九译是言其多。《后汉书》里记载交趾南有个国家叫越裳,大概在今越南南方,要向周朝进贡白雉,“三象重译”才行。而《尚书》大传则记载:“周成王时,越裳氏重九译而贡白雉。”大约就是要先派一个翻译官将越裳国语言翻译成其他的语言,再反反复复辗转,才能译成汉语,类似经历一个“越裳语-广东话-湖南话-湖北话-河南话……周朝官话”的过程,才翻译成功。为纪念这事,周公还专门作了一首《越裳操》呢。
《警世通言》里有一回故事叫《李谪仙醉草吓蛮书》,讲的是渤海国向大唐上国书,满朝无人能识,李白不单读出了国书,还写了份答书,宣扬国威,渤海国表示降服。此乃小说家言,不足为凭。事实上,古代翻译官可没李白这样拉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随从里有一位甘夫,干的就是翻译的事。甘夫是匈奴人,被汉朝俘虏,后被汉武帝任命为张骞团队的向导兼翻译官。甘夫不辱使命,助张骞成就了通西域的伟业。郑和下西洋时,也有这么一位翻译官通事马欢。马欢写了本《瀛涯胜览》,被公认为研究郑和的最重要的原始文献之一。
明朝的徐光启是官员,但不是翻译官,他搞翻译纯粹是出于兴趣。他跟利玛窦等传教士合作翻译了《几何原理》等书,堪称中国古代看西方的第一人。
清朝大贪官和珅居然还是位翻译人才。他精通汉、满、蒙、藏四门语言,处理英国使节马戛尔尼来访等外交事宜时,也十分得体。有人说和珅仅凭英俊相貌才获乾隆恩宠,看来不确,和珅还是颇有些才干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王朝设立同文馆,专门培养英文、法文、俄文等语种的翻译人才,中国的翻译事业至此才真正步入正轨。
2022-11-27
上一篇:拥有美满婚姻生活的9条准则
户外健身安全指南:规避风险,尽享自然之美
https://hooh5.com/ydhw/327935.html
告别亚健康,成为自己的养生专家!全方位健康生活指南
https://hooh5.com/jkys/327934.html
争议解决新视角:2021仲裁知识深度问答,助你掌握核心要点!
https://hooh5.com/zswd/327933.html
告别枯燥,点燃激情!解锁户外互动运动设施的无限魅力
https://hooh5.com/ydhw/327932.html
知识问答:点亮求知之路,构建智慧共享的灯塔
https://hooh5.com/zswd/327931.html
热门文章
点在中间怎么打,・这个符号怎么打出来
是“·”么?
手持身份证照片图片,手持身份证全套 清晰
1、请别人拍摄,而非自拍。由于智能手机下面的摄像头像素一般不
怎么坐地铁,第一次坐地铁真的丢人
1、购票: 一般都是到自动售票机处购买,方便又快捷
身份证照片图片,身份证照片图片正反面
1.首先,选择系统的开始菜单-附件-画图板,把要用到的画图板
手机充电接口松动解决,typec充电口松动小妙招
充电接口松动、插不紧通常不是由于充电接口损坏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