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圣经智慧:深入解析信仰核心问答(第六期)372


[圣经知识问答6]

亲爱的知识探索者和信仰追问者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中文知识博主。欢迎来到我们的“圣经知识问答”系列的第六期。前五期我们探讨了圣经的起源、结构以及一些基础概念,相信大家对这本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籍有了更深的认识。今天,我们将继续深入,挑选几个既常见又富有深度的圣经议题,一同探索它们背后的智慧与奥秘。准备好了吗?让我们开始这趟思想的旅程吧!

问题一:苦难的奥秘:既然上帝是全能和慈爱的,为何世界上仍有苦难?

这是一个经典的、让无数人困惑的问题,甚至被称为“恶的问题”(Problem of Evil)。如果上帝既是全能(能够阻止苦难发生),又是慈爱(愿意阻止苦难发生),那么苦难为何依然存在?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理解圣经的教导:

首先,人类的自由意志和罪的进入。 圣经告诉我们,上帝创造了拥有自由意志的人类。他并没有创造机器人,而是赋予了我们选择爱他或拒绝他的能力。然而,当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选择违背上帝的命令时,罪便进入了世界,随之而来的就是苦难、死亡和世界的败坏(创世记3章)。因此,许多苦难是人类自身选择和罪恶行为的直接或间接后果。

其次,上帝更大的计划和主权。 圣经并没有回避苦难,反而常常将苦难描绘为上帝塑造、磨砺和提升他子民的工具。约瑟的经历(被兄弟出卖,下狱)最终是为了拯救他的家族和埃及全地;约伯的苦难考验了他的信心,也让他对上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上帝是全能的,他可以允许苦难发生,并在其中工作,成就他更宏大、更超越人类理解的旨意,甚至“叫万事互相效力,叫爱上帝的人得益处”(罗马书8:28)。

再者,苦难是短暂的,救赎是最终的。 圣经也清楚地指向一个最终的盼望:在基督第二次降临之时,所有的苦难、眼泪和死亡都将被除去(启示录21:4)。上帝在当下与受苦之人同在,他道成肉身,亲自经历了苦难,显明他对人类的同情与爱。苦难提醒我们这个世界并非我们的终极家园,促使我们仰望那将要来的新天新地。

问题二:因信称义与行为:我们是因信得救还是因行为得救?两者关系如何?

这也是基督教神学中一个核心且常常被误解的问题。圣经清晰地教导我们,人是“因信称义”得救的,而不是靠着自己的行为。

使徒保罗在《以弗所书》2:8-9中写道:“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上帝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 这段经文明确指出,救恩是上帝白白的恩典,是籍着我们对耶稣基督的信心而领受的,与我们自身的功劳或行为无关。任何试图通过守律法、行善事来赚取救恩的行为,都无法达到上帝公义的标准。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行为不重要。圣经也强调,真正的信心必然会结出好行为的果子。 雅各书2:17说:“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 这句话并非否定因信称义,而是指出“活的信心”与“死的信心”的区别。死的信心只是口头承认或头脑的知识,却没有生命力的体现;活的信心则会自然而然地在生活中表现出爱心、顺服、公义等行为。这些行为是救恩的“证据”和“结果”,而不是救恩的“原因”。

简单来说,救恩的根源是上帝的恩典,救恩的途径是信心,而救恩的明证则是好的行为。我们不是靠好行为得救,而是因着已经得救的生命,自然而然地行出好行为。

问题三:旧约与新约的关联:旧约圣经对基督徒还有意义吗?它与新约有何关系?

答案是:旧约圣经对基督徒不仅有意义,而且是极其重要的,它是理解新约圣经的基石。

旧约与新约的关系,可以用“预备与成全”、“影儿与实体”来形容。新约是旧约的应验和高潮,旧约是新约的基础和预备。

1. 预言与应验: 旧约充满了关于弥赛亚(基督)的预言,从他的降生、生平、受死到复活,无不指向耶稣基督。阅读旧约能帮助我们认识到耶稣并非偶然出现的人物,而是上帝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早已预定并启示的救主。

2. 背景与语境: 新约中的许多概念、事件和教导,都植根于旧约的文化、历史和神学背景。例如,逾越节、献祭制度、律法、圣殿等,如果不了解旧约,就无法真正理解新约中关于基督是“逾越节的羔羊”、“终极的祭物”、“活的圣殿”等教导的深意。

3. 上帝的属性与救赎历史: 旧约揭示了上帝的属性:他的圣洁、公义、慈爱、信实、审判与救赎。它记载了上帝如何与以色列民族立约、带领他们、管教他们,展现了上帝渐进式的救赎计划。这些历史事件和经验,是理解上帝与人类关系的重要线索。

4. 道德与智慧: 旧约中的十诫、箴言、诗篇等,提供了永恒的道德原则和生活智慧,至今对基督徒的生活仍具有指导意义。虽然基督徒不再受旧约礼仪律和民事律的捆绑,但其中的道德原则(如爱上帝、爱邻舍、诚实、公义)在新约中得到了更高的升华和重申。

总而言之,新约是在旧约的基础上建立的,二者构成了一个完整且统一的启示。旧约使我们对上帝的救赎计划有一个全面的理解,新约则宣告了这计划在耶稣基督里达到了最终的成就。

问题四:耶稣的比喻:耶稣为何常用比喻教导人?我们应如何理解它们?

耶稣在世上传道时,经常使用比喻。据福音书记载,他所讲的比喻多达三四十个,涵盖了撒种的比喻、浪子的比喻、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等等。那么,耶稣为何偏爱这种教导方式呢?

1. 为了启示与隐藏: 耶稣自己解释说,他用比喻是为了让“认识天国奥秘的只给你们,不给他们”(马太福音13:11-13)。比喻就像一个谜语,对于那些心地柔软、寻求真理的人来说,它能激发思考,开启心智,让他们深入理解天国的道理;而对于那些心存偏见、不愿接受真理的人,比喻则能隐藏真理,不让他们轻易亵渎或滥用神圣的教导。

2. 易于理解和记忆: 比喻通常取材于听众日常生活的熟悉事物,如农耕、渔业、家庭生活等。这使得抽象的属灵真理变得具体、生动,更容易被理解和记住。比如,用撒种的比喻来解释不同人心对福音的反应。

3. 激发思考和参与: 比喻不是直白的命令或教条,它需要听众主动思考、联想,甚至将自己代入故事中。这种互动式的教导能更深刻地触及人心,引发个人反思。

如何理解比喻:

1. 寻找核心真理: 大多数比喻都有一个主要的教训或中心思想。不要过度解读比喻中的每一个细节,试图赋予它们过多的象征意义。例如,浪子的比喻核心在于上帝的慈爱和赦免,而不是他父亲的财富或浪子的具体行为。

2. 考量上下文: 留意耶稣讲比喻的场合、听众以及比喻前后的经文。这有助于我们把握比喻的特定目的和指向。

3. 联系天国真理: 耶稣的比喻常常是关于“天国的奥秘”或“天国的道理”。它们旨在揭示上帝的性情、国度的价值、悔改的必要性、末世的审判等。

4. 寻求生命应用: 最终,理解比喻是为了让我们的生命得到启发和改变。比喻的意义在于指导我们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活出天国的样式。

问题五:圣灵的亵渎:什么是“亵渎圣灵”的罪?这种罪是不可赦免的吗?

“亵渎圣灵”的罪,在《马太福音》12:31-32、《马可福音》3:28-29和《路加福音》12:10中都有提及,它被描述为一种“永不得赦免”的罪,常常让许多信徒感到焦虑和困惑。

什么是“亵渎圣灵”?

根据福音书的上下文,耶稣提到这个罪时,是针对法利赛人说的。当时,法利赛人亲眼目睹耶稣靠着圣灵的能力驱赶污鬼、医治病人,但他们却恶意地、持续地将耶稣的神迹归咎于撒旦(“他是靠着鬼王别西卜赶鬼”)。这是一种明知是圣灵的工作,却故意、顽固、恶毒地将其说成是邪恶的、属撒旦的工作,从而完全拒绝了上帝藉着圣灵在耶稣身上所做的救赎工作和真理启示。

这种罪的本质不是一时的言语过失,也不是一次性的怀疑或软弱,而是一种彻底地、蓄意地、顽固地对抗和拒绝圣灵为耶稣作的见证,以致内心完全刚硬,拒绝悔改。 圣灵的工作是使人知罪、认识耶稣、归向基督。如果一个人持续地、恶毒地抵挡圣灵的感动,拒绝接受真理,那么他实际上是切断了自己与上帝和解、获得赦免的唯一途径。

为何是“不可赦免”?

这不是说上帝没有能力赦免,也不是说上帝不愿意赦免。圣经明确指出,上帝的恩典和赦免是浩瀚无边的,只要人真心悔改,任何罪都可以被赦免。但“亵渎圣灵”之所以“不可赦免”,是因为犯这种罪的人,他们彻底关闭了自己悔改的心门,完全拒绝了圣灵带领他们来到上帝面前、认罪悔改的机会。 他们已经达到了一个无法回头的地步,内心刚硬到无法再回应圣灵的呼唤,也就无法经历赦免。

对今天的信徒意味着什么?

如果你担忧自己是否犯了“亵渎圣灵”的罪,那么你很可能没有犯。因为真正犯了这种罪的人,其内心会完全刚硬、麻木,对罪毫无知觉,对上帝的赦免毫无渴望,他们根本不会为此感到焦虑或寻求答案。相反,如果你感到不安、忧虑,并渴望得到上帝的赦免,这恰恰说明圣灵仍在你心中工作,引导你悔改,那么赦免的大门依然为你敞开。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回应圣灵的感动,转向基督,接受他的救恩。

亲爱的朋友们,这期圣经知识问答又到了尾声。我们探讨了苦难、信心与行为、旧约与新约、耶稣的比喻以及亵渎圣灵的罪。每一个问题都像是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圣经所蕴含的深邃智慧和上帝的宏伟计划。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圣经,也在你的信仰旅程中带来启发和思考。

圣经是一本活泼的、充满力量的书,它值得我们一生去阅读、去默想。如果你有任何疑问或想探讨的话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下期再见!愿上帝的平安与你同在。

2025-10-07


上一篇:护士备考神器:揭秘护理知识问答软件的奥秘与选择指南

下一篇:中国共产党党建知识全解析:理论、历史与新时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