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妇联知识问答:女性权益普法、婚姻家庭与反家暴法律全解析22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中文知识博主。今天,我们来一起回顾并深入探讨一个对中国女性至关重要的话题——源自2021年全国妇联知识问答的精华内容。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知识竞赛,更是对新时代女性权益保障法律法规的一次全面普法,旨在提升广大女性的法律意识,赋能她们更好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共建和谐社会。本文将以“[2021妇联知识问答]”为引,为您详细解析其背后蕴含的女性权益、婚姻家庭及反家暴等核心法律知识。

2021年,全国妇联组织的知识问答活动,紧密结合当年最新的法律法规,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实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修订趋势(虽在2022年才正式修订,但2021年的讨论和宣传已预示其方向),涵盖了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家庭生活等方方面面的权利。这不仅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更是一次唤醒和赋能的过程。

一、 妇联组织与职能:女性权益的坚实后盾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妇联”是什么。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族各界妇女的群众组织,是党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它的核心职能包括:
代表和维护妇女权益:通过立法建议、政策参与、司法监督等多种途径,确保妇女的合法权益在法律和实践中得到充分保障。
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发展:推动男女平等的国策落实,为妇女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提升妇女的地位和作用。
服务妇女和家庭:提供法律咨询、心理疏导、创业就业指导、家庭教育支持等多元化服务,帮助妇女解决实际困难。
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团结凝聚广大妇女听党话、跟党走,发挥妇女在国家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2021年的知识问答,多次涉及妇联的职能与作用,旨在让更多女性知道,当她们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妇联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求助渠道。

二、 女性权益保障法律体系的核心——《妇女权益保障法》与《民法典》

中国在女性权益保障方面构建了以宪法为根本,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为主体,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法律为补充的法律体系。2021年的问答重点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1. 政治权利与文化教育权利


《妇女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政治权利,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以及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利。同时,妇女在文化教育领域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包括入学、升学、毕业分配、授予学位等。知识问答旨在提醒女性,这些权利是参与社会生活、实现个人发展的基础。

2. 劳动和社会保障权利


这是女性在职场中常常面临挑战的领域。问答强调了:
平等就业:用人单位在招用人员时,除国家规定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
同工同酬:男女享有同等的劳动报酬权利。
生育保障:国家保障女职工的特殊劳动保护和生育休假制度,用人单位不得以女职工结婚、怀孕、产假、哺乳等为由,降低其工资、辞退或者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
社会保险:女性与男性享有同等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权利。

2021年的考题中,不少案例题都围绕“三期”(孕期、产期、哺乳期)女职工的权益保护展开,旨在提高女性对自身劳动权益的认知,鼓励她们在遭遇不公时依法维权。

3. 财产权利


《民法典》对夫妻共同财产的界定、离婚时的财产分割、继承权等方面有详细规定,保障了女性在家庭财产中的平等地位。例如: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妇女在农村土地承包、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土地征收或者征用补偿费使用以及宅基地使用等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
夫妻共同财产: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工资、奖金、劳务报酬、生产经营收益、知识产权收益等,除个人特有财产外,均为夫妻共同财产。离婚时,夫妻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
继承权:女儿与儿子享有同等的继承父母遗产的权利,不得以性别歧视。

这些知识点,对于确保女性在经济上的独立和安全至关重要。

4. 人身权利与人格尊严


《民法典》强化了对公民人格权的保护,女性的人身安全和人格尊严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问答尤其强调了:
禁止性骚扰:机关、企业、学校等单位应当采取合理的预防、受理投诉、调查处置等措施,防止和制止对妇女的性骚扰。女性在遭遇性骚扰时,有权要求加害人承担民事责任,单位未尽职责的也可能承担相应责任。
禁止拐卖、绑架妇女:这是严重的刑事犯罪,国家将严厉打击。
禁止虐待、遗弃妇女:家庭成员之间不得相互虐待、遗弃,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

三、 婚姻家庭法律知识:幸福家庭的基石

《民法典》婚姻家庭编是2021年妇联知识问答的重中之重。它对结婚、离婚、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等做了详细规定,旨在保护婚姻家庭关系的稳定,同时维护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

1. 结婚与离婚



结婚条件:男女双方自愿、达到法定婚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无禁止结婚的情形(如重婚、近亲结婚等)。
离婚冷静期:《民法典》引入的“离婚冷静期”制度(30天),适用于协议离婚,旨在给当事人充分考虑时间,防止冲动离婚。问答会就冷静期的适用范围、计算方式等进行考察,引导人们理性对待婚姻解体。
离婚损害赔偿:有重婚、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等情形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2. 夫妻关系与亲子关系


夫妻在家庭中地位平等,享有对共同财产的共同处理权,互负扶养义务,互有继承权。在亲子关系方面,《民法典》强调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和保护的义务。离婚后,子女的抚养权、抚养费、探望权等是问答的常见考点,核心原则是“有利于未成年子女身心健康”。

四、 反家庭暴力专题:对暴力零容忍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自2016年实施以来,为受害者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武器。2021年的问答再次聚焦这一领域,旨在提高公众对家庭暴力的认知和干预能力。
家庭暴力定义: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精神暴力也被明确纳入其中。
预防和制止:国家禁止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司法行政部门以及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医疗机构、学校等,都负有反家暴职责。
求助途径:受害人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向妇联求助、向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反映、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
人身安全保护令:这是反家暴法的一项重要制度,受害人可向法院申请,请求禁止被申请人实施家庭暴力、骚扰、跟踪、接触受害人及其近亲属,或者责令被申请人搬出受害人住所等。2021年的问答尤其强调了申请条件、效力、执行等内容。
告诫书:公安机关对实施家庭暴力,尚未构成犯罪的,可以出具告诫书,并督促加害人改正。

通过这些知识点,妇联希望增强女性面对家暴的勇气和能力,让她们知道,家暴不是家务事,而是违法行为,有法律可以保护她们。

五、 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实践。2021年的妇联知识问答,不仅是普及法律条文,更是引导女性学会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些法律武器。

当您面临权益受侵害时,请记住以下几点:
及时求助:第一时间向妇联、公安机关、司法机关、法律援助机构或专业律师求助。全国妇联维权热线“12338”是重要的求助渠道。
保存证据:无论是家暴、职场歧视还是财产纠纷,收集证据都至关重要。例如,受伤照片、聊天记录、录音录像、证人证言、合同文件等。
了解法律程序:了解法律维权的基本流程,如报案、起诉、申请保护令等,做到心中有数。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习防身知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总而言之,2021年妇联知识问答所涵盖的内容,是中国女性在追求平等、发展和幸福道路上的重要指引。它提醒我们,法律是保障,知识是力量。每一位女性都应该成为自己权益的守护者,勇敢地拿起法律的武器,为自己,也为身边的姐妹,争取一个更加公正、平等、充满尊严的生活。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大家更深入地理解2021年妇联知识问答背后的深意,也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能看到更多女性因法律的赋能而活出精彩!

2025-10-22


上一篇:儿童地震安全知识:地震来了怎么办?问答形式轻松学!

下一篇:人人必学!掌握这些基础急救知识,关键时刻能救命!